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运营推广
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4:56:47编辑:独行踽踽网浏览(34)
他解释,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,是通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自发形成和试错过程。
中国城镇化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一发展模式,推动中国形成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,这一转型一方面可以使中国避开目前的全球金融和债务危机,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,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形成和完善自身内部产业和市场结构,以及自身内部经济循环系统,加速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,摆脱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的依赖。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,企业内迁,使大批面临困境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得以存活下来,并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。
因为能够留下来的企业,一般都是能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。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主要依赖外循环系统,以外资驱动,加工制造,再以出口拉动为特征,在国际U形产业结构中,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,名为世界工厂,实为世界加工厂。在这个结构中,跨省公司为主导,政府只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。之前30年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,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现象,现在我们就要看到第二幕:中国中西部的崛起,这将使崛起的中国变得更加炫目。中国崛起开始于东南沿海城市,这主要是世界全球化推动的结果,经过30年发展,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已趋于饱和,随着成本的提高,利润空间的下降,导致大批企业内迁,这预示着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的开始,其原因是,首先,中国中西部地区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市场,如河南省人口就过亿,相当于15个瑞典,这样企业内迁就轻易解决了刘易斯拐点的瓶颈问题。
但从投资利润空间来讲,欧美国家因趋于发展饱和,产能过剩,投资利润日趋稀薄,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,形成南高北低的格局,正因为如此,资本为了追逐利润,形成了从高工资发达国家向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,先是日本,然后是亚洲四小龙,接着是中国沿海地区。企业内迁将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,同时促使中国经济一体化和内循环系统的形成,并进而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繁荣的道路。这涉及一系列体制改革,不只是户籍变更,还需要巨额财力支撑。
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,是约束各个部门,避免各个部门自行其是、政出多门。这涉及财税问题,涉及产业支撑问题,也涉及这部分人就业能力问题。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,那么,这个公有制在财政上应该有所体现。改革公共治理体制的突破口:财税体制对财税的认识,我觉得要把它当成公共治理的基本制度。
在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上,简单地把财政联邦主义的思路拿过来,想分级吃饭,分家自治,这是不现实的,是不可能的。虽然参与式预算、听证会、与人大代表座谈等也是财政沟通的一些形式,但缺乏完整的制度安排。
没有足够有效的沟通,财政透明度再高,其成效也是有限的。进一步说,是公共化过程,是分散、个体化的农耕文明向集中、公共化的城市文明过渡的过程。小微企业的减税应是重点,城镇化离不开小微企业。按照中国国情踏踏实实走下去,就会走出一条中国道路,那将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。
有了法治,才有稳定、公平正义可言。(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)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公共治理 。从城镇化这个角度看,作为一个基点,所辐射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而是包括民主参与、文化调适、生态文明、社会理性等方方面面属于公共治理的内容。它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规则问题,关乎民众利益,既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,也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。
公共治理,或说国家治理,本意就涵盖了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。现在的预算是政府管钱的工具,而不是约束政府的工具。
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建设,实际上就是在超越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。下一步改革,就应当是整体的改革,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。
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公共部门内部缺乏规则意识。例如自然资源,包括矿产、土地、森林、水体、滩涂等,这些资源的收益应当通过财政让百姓共享。如何推进改革,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?我的看法初步归纳为:以城镇化为基点,以财税改革为突破口,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。当前建设公共治理的重点:法治公共治理涉及很多问题,当下最重要的是法治。社会改革,就是向社会放权,强化社会的自组织能力,让社会去配置社会资源。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,五位一体的建设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的建设。
大幅度减轻小微企业税负,鼓励自主创业、就业,创业积极性高了,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就有了基础。先把这些现实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,再往前走就有了后劲。
第二,公共产权的改革。这就要求用法治的思维来推进政府改革,用规则约束政府行为。
政府有了规则意识,就会带动全社会。尽管这项改革还没有完成,但现在仅仅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远远不够了。
规则意识,应首先在政府中树立起来。所以,从现阶段国情来看,以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为方向的新时期改革,应以城镇化为基点。所以现在的预算改革,就是要把预算的本来面目给恢复了。要减少老百姓与政府在利益问题上的误解,就需要有效的财政沟通。
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建立符合国情的辖区财政责任机制,而不是分级自治的财政联邦主义体制。我们的财政收入里主要是税,规模巨大的公共产权的收益到哪儿去了?公共资源收益怎么共享?这个问题没有破题。
推进整体改革,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我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的。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?因为理解不一样。
但在国家所有,分级管理的原则下,变成了部门所有、分级所有,百姓难以享受公共的自然资源收益,更不要说其他的国有资产了。要使这个过程顺畅、顺利,需要解构以城乡分治为基础的传统公共治理方式,重构适合城市文明的新的公共治理方式。
所以,完善社会主义制度,并不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够了,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共治理体制,而后者是比前者更艰巨、更复杂的任务。专项转移支付各个部门都想多要,就是因为预算起不到约束政府部门的作用,无法把各个部门手里的钱变成一种面向人民的责任。财政沟通应当是一个制度,是政府和百姓之间互动的一个制度。顶层设计的内涵不在设计而在顶层,即以系统思维、从整体出发来协同推动改革。
光搞大型的铁公基来提供城镇化的产业支撑、解决就业,是不现实的。建立法治社会,这是改革社会体制应遵循的基本方向。
但现在更多的是从社会管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。市场化改革,就是向市场放权,强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,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。
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展开来谈。如果有了法治经济、法治社会、法治政府,我觉得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也就差不多到位了。